首页 资讯 正文

嘉禾梨园话祁剧

体育正文 3 0

嘉禾梨园话祁剧

嘉禾梨园话祁剧

嘉禾旧时,人(rén)们把戏剧团体分为花灯班子和戏班子(xìbānzi)。花灯班子亦称调班子,是(shì)扎根在(zài)嘉禾民间,由群众自己成立的(de)一支文艺(wényì)队伍,演唱嘉禾花灯小戏,演出时间一般是在春节期间。戏班子则是指专业剧团,主要演出祁剧(qíjù)(qíjù),也演昆剧,通常会在当地举办“还愿”“敬佛”仪式时,或是有钱人家操办(cāobàn)寿宴等重要(zhòngyào)场合才会登台表演。嘉禾人誉之为“唱大戏”。祁剧旧称祁阳戏,是湖南流传甚广的地方(dìfāng)剧种。清末民初,嘉禾已有职业祁剧艺人。民国年间,县城内相继组建过(guò)民间祁剧班子,外地的祁剧班社也常来嘉禾境内演出,加之祁阳籍人士在嘉禾县城东门义公祠旁设有“祁阳会馆”,常联络祁剧社班来嘉禾表演,更促进了祁剧在嘉禾的盛行。1936年,嘉禾县龙潭镇廊里村的村民唐毓葆办了一个60多人的专业剧团,名叫“同乐园”,主要是演祁剧。1947年至1949年间,嘉禾县人李宗谱以当时的大富户李若霖的名义办了个“湘剧社”,也以演(yǐyǎn)祁剧为主。 解放初期,嘉禾县没有专业剧团,只是在(zài)1950年由(yóu)县工商联负责人唐承宗和赵水源等人牵头组织了一个业余剧团,大多是原“湘(xiāng)剧社”的演员,因此,名字仍叫做“湘剧社”。嘉禾人对祁剧情有独钟,不仅喜欢看,而且喜欢学(xué),喜欢唱。为了活跃县城的文娱生活,1954年4月,“湘剧社”成员(chéngyuán)李志杰、李秀春(lǐxiùchūn)(lǐxiùchūn)、唐承典、张瑞林等人凑钱到桂阳县聘请(pìnqǐng)(pìnqǐng)了专业祁剧演员,同年7月20日(rì),“嘉禾革新祁剧团”在县城东门(dōngmén)义公祠举行成立典礼。剧团由李秀春任团长,段士雄任副团长。剧团成立伊始,发展举步艰难,每逢演出,往往上座率很低,有时甚至连食宿费都得不到保障,直到剧团演员唐国甫到宁远、祁阳等地聘请了专业演员,逐步充实了剧团力量,还整理修改了《张节反戒》、《开弓吃茶(chá)》等剧本,经排演后参加地区会演,获得了好评,剧团才度过了极其困难的时期。 1954年12月,剧团团委会改选,由段(yóuduàn)士雄担任团长,匡升平(shēngpíng)为副团长。1957年,匡升平随昆训班调到郴州,肖云峰(xiàoyúnfēng)接任团长一职,一直到1965年底剧团自行解散。 嘉禾剧团(jùtuán)最兴旺的(de)时期是在1956年到(dào)1962年。此时,剧团发掘了(le)湘(xiāng)昆剧,作为稀有剧种,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重视。1957年,由匡升平和刘国卿等主演的湘昆剧《武松杀嫂(shāsǎo)》到省里汇报演出,被评为(píngwèi)二等奖(èrděngjiǎng),受到(shòudào)了观众的一致称赞。剧团还配合形势教育,排演了《鸡毛飞上天》、《两个党员》、《三里湾》、《白毛女》、《战鼓催春》、《新刘介梅》等现代戏(xiàndàixì),深受群众喜爱。1958年12月,蓝嘉合县后,剧团迁往蓝山,更名为蓝嘉县祁剧团,1961年分县后,又迁回本县,仍叫嘉禾祁剧团。1961年至1963年,嘉禾祁剧团在本地已享有盛名,上座率很高,收入也可观,涌现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好评的演员,如(rú)萧云峰、刘国卿、曹子斌、杨美玉等。其中,净角(花脸)曹子斌还被评为湖南省名老艺人。 纵观嘉禾梨园,祁剧及其剧团为丰富嘉禾人民的群众文化生活,发掘“湘昆”剧种作出了它(tā)的贡献,嘉禾的文化发展史应该记上一笔(yībǐ)。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,嘉禾人自己(zìjǐ)的广播电台! 在嘉禾就听(tīng)FM101.6 制作(zhìzuò):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
嘉禾梨园话祁剧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